病栋夜勤

赓续非遗文脉 协助央视拍摄工作 ——王健法学院分党校开展学习非遗文化树新风活动

发布者:田毓发布时间:2023-09-21浏览次数:555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苏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员文化自信。920日,王健法学院分党校在央视栏目组支持下,于苏州市平江历史街区开展非遗文化学习活动,内容涵盖古街风貌欣赏、苏扇制作技艺学习和相声体验。


河道中乌篷船过,弄堂里评弹声声。分党校学员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在苏考察的步伐,踏上平江路,欣赏古街风貌,感悟文化之美。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历经沧桑,至今仍保持着宋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是古城区保护的典范。学员们迎着蒙蒙细雨走在清静古朴的平江路上,感受由密集的河道、桥梁和水巷所晕染的姑苏风情,触摸着在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之下充满蓬勃活力的江南脉动。一路走来,苏绣、宋锦、苏帮菜、评弹等众多非遗项目,为学员们讲述着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故事。

制扇技艺薪火相传,艺匠精神绵绵不绝。学员们在央视栏目组的安排之下,跟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制扇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徐家东老师体验苏扇的制作。徐家两代人均与“扇”结缘,徐家东先生,承继家学,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加以创新,使苏扇技艺有了新发展。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苏扇的历史渊源,接着向学员说明了苏扇制作工艺。一次体验,叹几代坚守。学员们在尝试过程中屡屡受挫,不时发出“扇骨顺序穿错啦”“扇骨又溜出去了”的叹息,每当这时,徐家东老师就来到学员的身边,耐心地进行指导。他说:“从扇柄、扇框、扇面到包边,我的父亲曾认真地教导过我,而我将继续做好‘传帮带’工作,践行工匠精神、传承姑苏文脉,用实际行动展示好非遗之美。”最终,在徐家东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都顺利完成了折扇制作的初体验,不仅了解了苏扇的制作技艺,更深刻体悟了制扇匠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苏扇制作结束后,央视栏目组工作人员对分党校学员沉家妮、白淑云进行采访,了解学员在制作苏扇时的感受,以及对于苏州传统文化的感触。吕霖谈到,她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即使是苏扇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完成起来也很有难度,这让她充分体会到了传统工艺的智慧,也对苏扇制作的前七十一道工序产生了兴趣,后续会去苏扇博物馆继续了解。吴亚红则提到,通过这次苏扇制作活动,她接触到了苏州的折扇文化,加深了对于江南的理解。


古街文化淳朴香,相声快板响四方。傍晚,学员们跟随央视栏目组在苏州市平江文化中心感受相声文化的魅力,一袭大褂立于台上,欢声笑语聚于台下。作为非遗珍馐之一的相声文化自清末流传至今,在嬉笑怒骂中,承载着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当晚的每一段演出不仅在说学逗唱之间演绎百态人生,还传递着社会主义新时代文明建设精神。《大保镖》中快递小哥的欢乐经历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职业精神、《风花与血月》中不同民族表达爱意的习俗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强调了尊重保护民族文化的必要性。演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巧妙结合,富含雅韵的同时给观众带来了欢乐。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的重要一站即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总书记步行查看古街风貌,听取平江路的保护、修缮情况,他殷切地嘱托道,“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此次平江路之旅学员们充分感受了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古迹、名胜、文化,体会了非遗文化背后“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活动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加强了学员们对苏州文化的了解,培育了其审美认知和家国情怀,坚定了文化自信,使其深刻地理解了“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王健法学院分党校将继续秉持“习法逐梦”的育人理念,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育人实效。


图源:中央电视台栏目组